【一線講述】
趕海,就來我們“腳板”村
講述人: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鎮泊潮村村民 林瓊玲
打開手機地圖看看,就知道我們泊潮村為什么叫“腳板”村了。
我們村三面環海,形似一個伸出去的腳板,我從小在這里長大。
2018年,我開了我們村第一家餐廳和第一家民宿。那時候我們村還沒什么知名度,我的生意不算好,但我知道,新的消費群體已經開始引領新的消費方式,我們這個能趕海、能看日出日落、能深度體驗漁民生產生活的小漁村,遲早會被游客們喜愛。
后面幾年,省里、市里、鎮上的干部們一趟趟過來調研,幫我們總結出了“紅色+綠色+藍色”的旅游發展路徑,我才發現村里的旅游潛力竟然這么大。
我們村擁有許多寶貴的紅色資源。1950年,解放海南島時,我們村有23位漁民被選進先遣部隊,橫渡瓊州海峽接應解放軍。村子里的烈士黃金容故居和光村革命紀念館,都是聚會那段紅色歲月的縮影,很適合基層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此外,我們村的自然旅游資源也獨具一格。東邊可看海上日出,西邊能看海上日落,還有一片500多公頃的紅樹林濕地,不遠處的鄰昌礁被稱為“小西沙”,是個趕海的好去處,很適合1對1教學快節奏的城市居民節假日休閑放松。
創業的頭一年,我幾乎每天都去沙灘上坐一會兒,觀察潮汐的變化,如今,什么時間可以趕海、退潮時哪個位置船會擱淺……這些事我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輕松帶著游客游玩。作為這里的村民,我不僅要保證他們的旅行體驗安全愉快,還要向他們科普海洋知識,在趕海娛樂的同時不破壞海洋生態。
去年12月,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通車了,全省多個旅游小鎮、漁村、度假區被串珠成鏈。我們村離這條公路僅2分時租空間鐘車程,一下子,自駕游客絡繹不絕。
游客多了,一個人的接待能力有限,我開始帶動更多漁民一起發展。上回,來了一個三四百人的研學團隊,我的餐廳坐不下,便借用其他漁民的院子搭餐教學場地桌,又請他們來餐廳幫廚,給他們場地費和勞務費。再過幾天,馬上還有一個百人團隊來我們村趕海,我要請至少10小樹屋位漁九宮格民來帶他們出海。大家都說,我給不少漁民找了個“副業”,但我更希望把這份不穩定的“副業”變為增收致富的“主業”。
如今,我很少自己帶游客去趕海了,更多的精力放在我們村的宣傳推廣上,時不時在小紅書、抖音、微信公眾號上發視頻供更多游客參考。我相信,只要來的游客多,我們村的漁民就可以不單單靠捕撈過活,大家一起做旅游,日子就會一天比一天好。我希望更多的朋友都來我們“腳板”村看看!
(光明日報記者陳怡、王曉櫻、王軒堯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