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是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四十六個植樹節,在這生機盎然的春日,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聚焦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林業鄉土專家和一位古樹守護者,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展現他們積極參與造林綠化、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場景。
撒下綠色、播種希望,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積極投身到綠化祖國的行動中來,凝聚義務植樹的全民力量。
湖北武漢市民魏文芳義務植樹20多年——
“種樹,我們會繼續堅持下去”
本報記者 強郁文
3月11日,湖北武漢市民魏文芳早早準備好第二天植樹要穿的運動服和鞋子。“不僅要植新樹,我們還打算去找找去年種下的樹苗。”魏文芳說,“一年過去,小樹肯定長高了不少。”
植樹節帶著兒子一起種樹,這個習慣,魏文芳堅持了20多年。
“我兒子出生在3月12日,正好是植樹節。”魏文芳說。1999年3月,魏文芳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武漢市要舉辦義務植樹活動的新聞。沒過多久,她和兒子吳家豪一起種下了第一棵樹。從此,種一棵“生日樹”便成了全家在植樹節的“講座綠色約定”,種下的樹也成為她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魏文芳至今還保留著當年一家人植樹后的合影,泛黃的照片上,魏文芳左手扶著樹苗,眼含笑意。
此后的每個植樹節,魏文芳都會請人幫他們拍照,存放在信封里。其中一個信封上寫著:用愛連接自然。“這是我的心聲。”魏文芳說,每一棵樹都飽含著她對兒聚會子的愛。
如今,當年種下的第一株小苗已長成有兩三層樓高的大樹,一個人都抱不過來。杉樹、欒樹、樟樹、梧桐……一家人栽植的樹苗在這座城市的許多角落生長,他們特意記下每棵樹的位置,有機會路過時,總要去瞧瞧。
樹長起來了,人也在長。曾經的小男孩已經長大成人,50多歲的魏文芳從過去扛著鍬走在兒子前面,變成提著桶跟在后面……
“以前,大家植樹造林的意識還不太強,有些山坡和湖邊光禿禿的。”魏文芳說,“現在可不一樣,家門口的菱角湖再也不是從前的‘臭湖’,一到春天,滿眼綠意。”
近年來,人們種樹的方式也有了新變化。前幾年,魏文芳和兒子在手機APP上嘗試過“云種樹”,在云南大理種下一棵華山松。“種樹,我們會繼續堅持下去,用自己的力量讓山更綠、水更清。”魏文芳說。
浙江林業鄉土專家程偉達鉆研苗木技術——
“育好苗木,也是為綠化作貢獻”
本報記者 竇瀚洋
3月11日一大早,位于浙江金華的世軒園林小樹屋基地大門口便熱鬧起來,一輛輛滿載黑松、茶梅等苗木的卡車將從這里出發,前往麗水市。“植樹節到了,基地迎來一波預訂苗木的小高峰。”基地負責人程偉達說,“育好苗木,也是為綠化作貢獻。”
基地內同樣熱鬧,挖掘機吊起楓樹樹苗,穩穩地放入提前挖好的樹坑中。程偉達帶領苗木工人,扶苗、培土、踩實、澆水……
目前,在世軒園林基地,苗木培育已經應用了容器化、噴滴灌水肥一體化和基質化技術,苗木的成活率得到保障,品質也大大提升。“以前培育苗木時,什么品種好賣就種什么,大多是粗放型管理。苗木的品質一般,缺乏市場競爭力。”程偉達說,早在2013年,他就投入20多萬元,從廣東引進噴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10余畝苗圃中做試驗。兩年多后,他開始大面積使用這一技術,附近不少苗農聞訊也過來參觀交流。
“以前聽說過這個技術,但不知道適不適合我們這里。”苗農孫麗成就是其中一員,現在對程偉達還是滿心感激,“他替大家‘蹚了水’,那段時間更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們。”
身為80后,程偉達獲評浙江省林業鄉土專家、金華市林業鄉土專家。“苗木這行學問太多了,學得越多越發現自己學得不夠。”程偉達說。如今,程偉達在浙江、福建等地有多個園林基地,平均每個基地有十幾名工人,在為造林綠化貢獻力量的同時,也帶動小樹屋了周邊不少村民就業增收。
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教授馬曉燕精心養護古樹——
“保存好古樹的基因資源”
本報記者 施 芳
春日,一個個樹池中的幼苗綻放點點新綠,一派生機勃勃。
“我們已經種植了近300株苗木,最終將達到400多株,希望能保存好古樹的基因資源。”從二樓辦公室望向窗外的北京古樹資源圃,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教授馬曉燕欣慰地說。
細算一下,馬曉燕與古樹結緣已近40年。1985年,她入讀同濟大學建筑城規訪談學院風景園林專業,4年后到北京農學院任教。最初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馬曉燕更多考慮的是把古樹作為景觀資源利用好。但在一次次親近古樹的過程中,馬曉燕的想法有了改變:“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景觀和經濟價值,應該千方百計地保護好。”
隨著樹齡增長,古樹通常會出現各種“病癥”。要治病,得先查明病因。北京朝陽區有一株國槐古樹,外觀比較完整。在仔細觀察后,馬曉燕和團隊發現樹干頂端有一些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會不會有雨水進入,導致樹干積水?”生長錐探測表明,樹干內部灌滿了水。團隊隨即對古樹做了相應保護處理,避免樹干進一步被腐蝕。而在對一株古銀杏進行治療時,團隊采用只清腐殺菌不封堵的方案。“這棵樹樹干較完整,不封堵雨水更易排出。”馬曉燕說,“我們堅持‘最小干預’‘一樹一策’九宮格原則,盡可能保護好古樹。”
每一棵古樹背后,都有一段生動的歷史。近年來,馬曉燕帶領學生通過走訪、查閱文獻等方式,先后挖掘了300多個古樹故事,他們計劃用科普展板、二維碼等進行展示,讓大家感受到古樹豐富的歷史文化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