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虔)9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习教授王小凡在会上作线上报告时表示,中国科技领域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当我们逐渐在科技领域赶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以跟踪、模仿、微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把新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小凡作题为“提升科学会议品质,助力中国科研‘软环境’建设”的线上报告。中国网郑包養網價格亮摄
王小凡指出,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多措并举的总体设计,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声音,以战略咨询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智库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把目标投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目标,仍然需要不断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完善,需要智库和广大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不断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科学会议是科学研究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科研“软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科学会议的举办将科技发展与教育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面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举办了不少学术会议,虽然其中一些取得了不错的交流效果和好评,但很多学术会议也显示出不少问题,譬如给一线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交流的机会有限等。
“包養在我们期待中国科学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的今天,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王小凡表示,应该通过改革让科学会议的学术性回归核心地位,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能更好促进前沿研究进展的会议形式,助力更多青年科学家成长和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他建议,从五个方面来提高科学会议的举办水平。
首先,要搭建以高水平一线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交流平台。在组织科学会议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学术性这个主题开展,需要由学术能力杰出、学习视野广阔的科学家来主导会议组织,邀请活跃在学术一线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把学术交流作为培养教育新一代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利用一流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引导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中来,提供更多博士生、博士后参与会议并进行展示的机会。
其次,鼓励分享未发表学术成果和观点。王小凡指出,为提升科学会议的品质,应该有意鼓励分享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引导健康活跃的学术讨论与争论,同时也制定具体规定,要求参会的学者们有更高的学术操守,能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需要集大家之力共同打造开放公平的交流氛围,也为下一代科学家的成长树立正面的榜样。
第三,聚焦科学问题,开展“前瞻、交叉、自由、平等”的交流。“前瞻”要求会议的具体组织者要对相应领域的世界最前沿进展有准确的把握,邀请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参加一部分会议与会下交流活动。“交叉”要包養有意引导,帮助一些可能碰撞出火花的学科领域共同开展学术探讨。“自由、平等”就是要让科学家们平等参与报告包養平台推薦和讨论,尤其是鼓励一些年轻科学家和博后、博士生阶段的研究者参与学术报告和讨论。
第四,加强交叉学科碰撞、促进科学家的相互启发和合作。王小凡认为,在建设更好的学术会议体系时,应该着重关注如何让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真正帮助科学家们产生智慧碰撞,能够最终提出重要科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思想,开拓学科前沿,推动原始突破。努力让科学家们尤其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更深入一些。各个大学、研究院所也应该着力建设自己的学术报告体系,把优秀的科学家请进来、送出去,办好适合自己领域方向的学术主导的系列报告,也让这类学术报告成为机构内外科学家学术交流的主阵地。
第五,利用科学会议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国际科学合作。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科学会议更应该成为桥梁纽带,邀请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前沿科学家参与,从而促进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应鼓励让部分综合素质突出的中国科学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组织会议,提高他们在国际科研学术交流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帮助他们成长为世界公认的战略科学家,为科技领域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提出中国方案,协调全球合作,这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王小凡表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会议能搭建以高水平一线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交流平台,帮助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