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年,是中山年夜學從屬第一病院建院111年,一百多年來,深摯的汗青文明底蘊代代傳承。為了迎接建黨百年和建院111周年,3月起陸續發布“老專家杏林舊事”系列文章,記載專家年夜咖們的小我奮斗史、學科生長史、病院成長史,弘揚“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醫訓精力,鼓勵醫務包養網任務者持續為國民安康工作作出新的更年夜進獻。
柯麟與護士的故事
1951年,中山醫學院的一代宗師柯麟,停止長達25年的地下黨任務,回到母校出任中山年夜學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兼任從屬病院(即今中山年夜學從屬第一病院)院長。從此,中山醫產生了紛歧樣的變更,有陽光有風雨,變更中,不乏護理先輩英勇、聰明的身影。
01
1951年春,柯麟大夫舉家遷回廣州,同業的有大夫和護士,他們從澳門坐船一路波動,達到廣州已是第二天。終于回到遠離了25年的母校,柯麟悲喜交集。
1926年從廣東年夜學醫科(中山年夜學醫科前身)結業后,柯麟曾留校在從屬病院(中山一院前身)當大夫,不久就機密投進了黨的地下任務。二十多年里,他的地下黨員成分保密得很是好,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公然本身是中共黨員。再次以大夫的成分回到廣州的母校,一切是那樣的熟習,一切又是那樣的生疏。
開初,病院設定柯麟包養網機密進住坐落在山崗上的灰樓(今院史樓),他的飲食由飯堂直接供給,飯堂任務職員把飯菜放進一個藤籃子里,送到橋頭前,灰樓這邊由護士吳梅珍或黃新美策應,她們走過坎坷的巷子,把飯菜提到灰樓樓下,由掌管門口的保鑣提上二樓,分辨送到柯麟和虞訊(后任病院組織部書記)的房間里。
91歲的吳梅珍回想說,她們歷來沒有翻開過蓋子看里面是什么菜式,讓這通俗包養的飯菜增加了幾分奧秘。
究竟初到廣州,維護是為了平安。已經,母校也是疆場,japan(日本)人曾在藏書樓地下設置細菌室,病院年夜樓曾被大舉搜尋。由於多年地下黨成分,組織對柯麟和虞訊的平安頗上心。
選吳梅珍護士為柯包養麟院長的守護者,大要與吳梅珍在愛國活動中表示相當積極英勇有關,且她是病院里的第一批共青團員。1948年秋,廣州青年先生先后掀起了“反饑餓、反內戰、反危害”的夢中,女配角每一題都得了好成就,而成就最低的葉秋愛公民主活動,19歲的吳梅珍介入了救護受傷的中年夜先生,又在當天早晨值班時與中年夜先生獲得聯絡接觸,在病院被大量政府差人搜尋時,她從后包養網門偷偷放走愛國粹生,維護他們安然分開。
1950年中山一院全部護士合影,第二排右三為吳梅珍
病院后門那條路是通往承平間的,后面即是滿山遍野的山墳,扛著槍的那些人也想不到先生從這里逃生,英勇、心細的護士卻想到這令人膽怯的處所即是平安。她的優良,讓組織起首斟酌她,作為柯麟初到廣州的平安守護者。
一件事,一段包養緣,和藹可掬的柯麟,從此與吳梅珍結下了兄妹般的友誼,在任務需求時,他會喊一聲(譬如):“吳梅珍,往暨南年夜學輔助籌備護士黌舍。”吳梅珍就算包養網有艱苦,也咬咬牙就承諾。吳梅珍有豐盛辦學經歷,課也講得相當好,柯麟用人可謂極致。
黃新美我們清楚得未幾,向吳梅珍探聽,她笑瞇瞇包養地說:“那是一個了不得的家族,黃新美的姐夫是《噴鼻飄四時》的作者陳殘云,她那時也是團員,是我的優良先生。”
昔時進團不是簡略的事,七十年月誕生的筆者這一代人,在中學能進團的也百里挑一,經過的事況過的人都了解,可見她們倆的進步前輩水包養平。
一個禮拜后,柯麟走出組織為他的設定機密居所,開端投包養進到任務中。
束縛初期的百子崗,位于廣州的東郊,站在百子崗上的醫學院放眼看往,漫山遍野雜草叢生,處處是聚積如山的渣滓,無家可回的人三五成群,整座病院年夜樓人滿為患。柯麟率領大師開端清算辦公年夜樓,打掃渣滓,包養收治患者,建造燈光年夜球場。接著又興修土木,改革門診,建造了頗具特點的工字樓,住院年夜樓于1953年投進應用。
02
平易近國時代,病院只要“老”護士12名,1946年有6名年青護士從衛校結業分派到病院,為病院增加了包養網新穎的血液,此中一名恰是吳梅珍。
那時,無論是醫療仍是護理人才都相當缺少。1951年柯麟從澳門帶包養回的醫護職員中有兩名護理骨干,她們有豐盛的臨床護理和護理講授的經歷,是鏡湖病院護理步隊中的佼佼者。
柯麟回到母校任院長后,正式成立了護理部,履行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二級治理軌制,第一任護理部主任為周佩棠包養,林瓊芳接收護士黌舍兼護理部干事。對德才兼備的護士委以重擔,是柯麟院長留給昔時護士們的深入印象。
在此時代,病院加大力度了基本護理,樹立了響應的規章軌制,完美消毒等任務。同時,護理部還編寫了病院第一本各科護理慣例和各科護士手冊,使護理任務進一個步驟規范化。
柯麟院長與護士合照
由于護理人力缺少,柯麟院長動員澳門鏡湖病院的護士及鏡湖護士黌舍結業生到華南醫學院第一病院(中山一院時稱)任務,分批調動護士、助產護士結業生70-80人來院任務。1953年,因新住院樓投進應用,需求大批的護理人力,使鏡湖護士黌舍這一年發生了兩屆結業生——部門結業生提早半年結業。這是柯麟在護理教導界發明的古跡。
從澳門來的護士或助產護士結業生,遵從分派到各個科室,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神經科包養、口腔科、急診科等,簡直每個科都有她們繁忙的身影。部門護士在華南醫學院第一病院報到或任務一段時光后,又分派到華南醫學院第二病院(今中山年夜學孫逸仙留念病院)任務。由於有她們的支持,病院護理任務得以順遂停止。
呼應號令從澳門鏡湖病院調進的護士郭燕華、姜福蘭、區貴云、馬愛侖
1955年從鏡湖病院回來任務的護士區貴云是隧道的澳門人,怙恃兄弟姐妹都在澳門,她自動報名包養呼應柯麟院長的號令,她說她愿意回來為內陸辦事。1946年,只要16歲的她,進進鏡湖護士黌舍唸書時的口試考官恰是柯麟,親力親為一絲不茍的柯麟校長那時就給這些護士先生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由于鏡湖護士黌舍的教導重視實際與實行相聯合,在上學時代,一半時光上實際課,一半時光是在病院里隨著病院的教員練習,所以她們一結業就能獨當一面,挑起一個班的護理任務,柯麟對護士們的任務也很是信賴。
“文革”10年,中山醫學院遭到攪擾,柯麟臨時分開黌舍,直至1980年從頭出任中山醫學院院長,調劑引導班子,重用人才。不久包養,已80歲高齡柯麟院長失慎在住處摔倒,招致脊包養網柱緊縮性骨折,需求臥床醫治3個月,區貴云、司徒紅等護士擔任過他的護理任務。三個月后,柯麟由一名大夫和一名護士陪伴回到北京的家,這名護士恰是區貴云。在北京時代,柯麟的兒子為他們拍下了良多可貴的照片,有和柯麟一家人一路的合照,也有與柯麟佳耦一路的合照。看著好暖和,從中也能看出護士在柯麟心目中的地位。
1981年柯麟與區貴云在院史樓1樓合影
在一個陰沉的上午,柯麟和區貴云一路往了一趟衛生部,這是一棟寬廣的新式屋子,門前有一個年夜年夜的院子,有花有樹,可以停靠車輛。踏進辦公室,便可以看到兩張年夜年夜的辦公桌和辦公椅,一目了然。區貴云覺得希奇,問道:“柯院長,為什么衛生部這么粗陋?”柯麟風趣了地回了一句:“衛生部窮啊!”接著,他對區貴云說:“柯太都沒有來過衛生部呢。”包養網這簡簡略單的一句話,披髮出暖和氣味,瀰漫著柯麟對護士的尊敬與信賴。
柯麟的身材垂垂康復,可以快步行走了,區貴云狡猾地對柯麟說:“柯院長,您可以本身走路,那我就歸去了。”柯麟說:“我不給你走,你也不克不及歸去啊!”哈哈……我們都出來被困在這裡。哈哈笑了起包養來,如許風趣幽默的柯院長,真有興趣思。
區貴云與柯麟包養網佳耦在北京
03
柯麟院長的持久上行下效,對中山醫學院從屬病院和澳門鏡湖病院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合作支持的精力持久延續。昔時呼應柯麟號令的護士們舍棄澳門優勝的生涯前提,回來物資頗匱乏的廣州,到中山醫各從屬病院從事護理任務,對中山醫的護理工作成長起到了無足輕重的感化。
1980年冬,鏡湖護士黌舍結業生看望柯麟,在“灰樓”一樓包養合影
1989年,當包養鏡湖病院人力缺少,向中山醫包養收回幫扶懇求,我們異樣賜與了熱忱報答。柯麟老院長的精力潛移默化影響了包養下一代中山醫人,包養網大夫、護士們呼應學院號令,自動報名到澳門鏡湖病院聲援。幫扶一向連續到2002年11月,當最后一批派有個小姑娘垂頭看手機,沒留意到她出去。出的同事前往廣州,澳門早已回回內陸懷抱。
1989年8月14日上午,來自中山一院、二院、三院的第一批4名大夫和9包養網名護士從廣州動身前去澳門。
又紅又專的張振路,當時已任務了二十多年,已是護理部干事兼外科護士長,她懷著過人的本事,離開澳門鏡湖病包養網院從事平凡護理任務。離開一個新的周遭的狀況,剛開端有些不習氣,有一種從頭開端的感到,先是不雅摩進修和基本護理,漸漸與鏡湖病院的護士們熟習起來,中山醫護士們開端發揮各自的護理專長,她們流暢的粵語能與很好地與本地患者交通,天天的護理任務都樂呵呵。
10年后,護理部張振路、張小燕等考核鏡湖病院,在澳門合照
血液透析護理出生的張振路,有著豐盛的專科經歷,她對口聲援的病區是鏡湖病院血液透析科,立異展開消息脈穿刺,為尿毒癥患者醫治多供給一項適用的技巧,加重患者苦楚。是聲援,也是技巧交通,好的技巧若有好的辦事就加倍分。張振路回想:“在辦事理念上,鏡湖病院顯得更有前瞻性,我們也向他們進修。”鏡德律風掛斷後,小姑娘又開端刷短錄像。宋微關懷地問:湖慈悲會為張振路頒布了技巧立異獎,1991年3月又頒布了辦事精良獎。
鏡湖病院時任院長梁秀珍已經是柯麟的助手,在抗日戰鬥時代,協助掌管抗日救亡的救護任務,她身上的氣質也有幾分與柯麟相像。柯麟在醫先生測試前,囑咐飯堂給每個先生加一個雞蛋,包管養分,而梁秀珍和她的助理經常在班前或班后離開護士宿舍,關懷護士們的伙食,為她們煮湯添菜,讓闊別故鄉到澳門聲援的護士們能感到抵家普通的暖和。
那年,柯麟已近90高齡,棲身在北京安享暮年,而他的年夜醫精力,一向在中山醫,在鏡湖病院,甚至世界分歧角落流淌著。
作者:張彤霞
起源:中山年夜學第一從屬病院